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  →   新闻中心   →   一线新闻 →  正文
航天科技八院802所天线天线罩班组的匠心之路侧记
来源:中国航天报     日期:2025年07月14日    字体:【】【】【

整洁的实验室里,一组新型卫星通信天线正在进行最后的性能测试。银白色的抛物面反射器在灯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,精密的馈源阵列展现着科技的非凡魅力。老专家刘工盯着显示屏上的数据说:“指向精度必须控制在0.01度以内。不然,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”

这是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2所第三研究室天线天线罩班组平凡而充满挑战的一天。在这支由69名航天人组成的团队中,有人专注优化天线罩的设计,有人精益打磨辐射方向图,有人细致推敲零部件的配合精度,有人则严格把守着最终的质量关卡。2024年,他们被评为集团公司“六好班组”,这份荣誉背后的故事让人动容。

“双责清单”背后的攻坚密码

“任务量比去年翻了近一倍,但我们的计划完成率依然是100%。”刘主任指着墙上那张密密麻麻的“双责清单”,语气中透着自豪。清单上,38项重点任务被细化到每个小组,甚至到人,旁边标注着清晰的进度和责任人姓名。这是班组建立的“支部+班组”联动模式——党建目标与科研任务深度融合,党员带头冲锋,啃下“硬骨头”。

去年,一项异形结构天线罩研制工作陷入僵局,交付节点岌岌可危。关键时刻,90后党员张博士带领5人突击队,分两组展开建模及试验方法的技术突围。大家饿了就吃几口泡面,困了就在椅子上小憩,历经艰难奋战最终突破技术瓶颈。回忆起那段日子,张博士笑着说:“试验成功的那一刻,大家欢呼雀跃的样子,比拿到奖金还开心。”

“零缺陷”的极致追求

班组长朱姐的抽屉里整齐摆放着15份作业指导书,每一页都有手写的批注。“哪怕是拧一颗螺丝,我们也要规定扭矩、圈数,甚至操作手势。”她说。这份对细节的极致追求,让班组创造了3年“零重复性质量问题”的纪录。

在一型天线的装配过程中,团队发现某关键部件的平面度测量包络线均在设计值上限。尽管这一数值符合设计要求,班组却坚持启动“归零”程序。

结构专家老王带领团队深入分析,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装配工装的定位精度不足。于是,他们重新设计了一套高精度装配工装,并引入新技术,确保每一次装配都能精准对位。经过数十次调整和验证,团队最终将平面度控制在极小范围内,远超设计要求。

“航天领域没有‘差不多’。每一个小数点后的数字,都是对任务成功的承诺。”老王说。

这种对极致的追求同样体现在风险防控上。班组开发了“风险树”分析法,将15项技术风险逐层拆解成51条应对措施,编织成一张覆盖设计、生产、测试全流程的“安全网”。

在一次重要任务前夕,仿真数据提示天线支架在极端温度下可能存在微米级形变风险。面对潜在隐患,团队没有丝毫侥幸心理,连夜召开分析会,利用“风险树”快速定位薄弱环节,最终通过优化结构支撑设计,彻底消除了这一隐患。

降本1000万元的创新智慧

在“过紧日子”的号召下,班组把成本控制玩出了新花样。

天线专家商工展示了一组对比图:“过去研制一种卫星天线需要定制5种规格零件,如今通过统型设计,零件种类精简到2种。光这一项,就省下200万元。”

在班组的“降本责任区”里,党员带头推行产品化标准体系,将19类技术型谱“打包”应用。在风云气象卫星项目中,团队创新采用全周期降本设计,从材料选型到工艺优化,硬是“抠”出了近1000万元的效益。

“省钱不是将就,而是更聪明的创新。”天线罩专家顾博士举了个例子:一型天线罩原本依赖昂贵的编织复合材料,团队研发出的低成本方案不仅让成本降低了40%,还实现了“隐身+透波”的双重性能突破。

“双向奔赴”的团队哲学

走进班组活动室,墙上“天线探寻·罩我前行”的标语下,记录着团队成长的点点滴滴:有团队成员专注调试设备的身影、在运动会上挥洒汗水的夺冠瞬间,还有带着孩子们探索航天“植梦讲堂”的成长印记。这种“事业与生活共成长”的生态,让这个集体焕发出独特魅力。

博士毕业的小王入职时曾担心“大材小用”,班组却为他量身打造了前沿技术攻关项目。短短两年间,他不仅拿下3项专利,更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项目负责人。“这里就像创新孵化器,”他感慨道,“每个人都能找到绽放的舞台。”

班组推出的“青春时刻”活动,将严谨科研与多彩生活完美融合:从技能比武到公益献血,从创意插花到骑行赛——去年滴水湖骑行比赛上,这群平日与精密仪器打交道的“理工男”“理工女”们,以整齐的“箭形编队”诠释了航天人特有的团队精神。

“我们既要造得好天线,也要过得好人生。”班组长朱姐这样诠释团队哲学。正是在这种“专业与生活双成长”的氛围中,9名成员先后荣获“青年岗位能手”“闵行区领军人才”等称号。他们用实力证明了:优秀的航天人既能仰望星空,也能品味生活。

夜幕降临,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。朱姐与团队成员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,他们为气象卫星任务研发的新型天线正经历着最后的考验。当曲线稳稳落在理想区间的刹那,不知是谁轻轻哼起了《祖国不会忘记》的旋律,众人会心一笑,疲惫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。

田晓青

联系我们
电话:010-68372291
传真:010-68372291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
邮编:100048
中国航天科技集团
官方微信
中国航天科技集团
新浪微博